這幾年青年返鄉與留鄉正夯,2003年,六名不到20歲的在地年輕人憑著一股傻勁和膽識,成立嘉義第一個現代劇團「阮劇團」,在地默默經營至今已進入第14個年頭。「阮劇團」持續創新表演方式,並堅持將藝術的火炬傳向社區、偏鄉及青少年,帶動嘉義的人文風氣。

他們以劇本農場、演員實驗室等計畫栽培在地戲劇人才,並連續八年針對青少年舉辦「草草戲劇節」,由於結合舞蹈、音樂、創意市集與講座儼然成了嘉義的年度藝文盛事。汪兆謙說,「取名草草是因為草隨處都可見,有旺盛的生命力!」

中國時報【(執筆:賴至巧)】

熱愛戲劇的盧志杰笑說,「下班演戲,上班也演戲,無時無刻都嘛在演戲。」隨著團員大學畢業紛回籠,阮劇團脫離了類學生劇團的青澀,將庶民元素融入西方經典劇碼創出全新風格,如近期推出的台語版莎士比亞劇「馬克白」即備受國內外矚目。

嘉縣表演藝術中心主任張世杰表示,阮劇團讓其他年輕人相信「嘉義並非不可為」,後來出現的現代劇團和舞團多少都受他們鼓舞。他說,表演藝術中心提供駐團空間和經費支持阮劇團,剛開始在地人不太願意來,但長年耕耘有了成果,阮劇團帶動了藝文風氣與人氣回饋他們。

「我們時時刻刻都在擔心生存,但劇團是手工業,注定要慢。」汪兆謙講得自然,現實卻是一年1000多萬元支出靜電除油機靜電機,票房所得僅收回8%,其餘有賴政府經費和銀行貸款辛苦度日。汪兆謙表示,「我們選的是較奇怪的路」。

油煙靜電機台版莎劇 融合東西

團長汪兆謙當年組團參加「超級蘭靜電機保養陵王」青少年戲劇比賽奪冠後創立了阮劇團,最初幾年因為團員們在外地求學,暑假是唯一的排練表演時間,「那時我以為他們只是玩玩而已」,前副團長盧志杰回憶道。

汪兆謙表示,團員幾乎都是嘉義人,「但我們成年後很長時間沒在嘉義,透過劇團經營過程才重新認識自己的家鄉。」

財務壓力 辛苦度日

過去幾年,多是在實驗如何讓劇團自給自足,了解觀眾喜好。劇團曾在廢棄的軍用月台、閒置公寓表演,文化部長鄭麗君曾特地南下觀賞「馬克白」,一切看似熬出頭卻仍不免財務壓力。

民雄舊名「打貓」(平埔族語),是嘉義縣人口最多的鄉鎮。阮劇團以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為駐團基地,如畫的仿古閩南建築與荷花池映照出劇團的草根生命力。

百變金剛 走得長遠

阮劇團選擇留在嘉義,又希望達到世界層級的演出,不僅全職演員比同規模劇團要多,也是少數有駐團作家的劇團。他說,嘉義劇團不若台北多,演員沒兼職機會,不開全職沒人會來,但工作內容包山包海,「沒有百變金剛,怎麼可能走得長遠。」

在海巡署工作的盧志杰為避免麻煩改任志工,雖名為副團長卻沒有支薪,大學開始經常台北、嘉義兩地奔波,周五下班坐客運殺回嘉義,周六大早排戲至周日半夜,晚上睡在排練場,周日坐夜車殺回台北直接去上班。聽起來很瘋狂?劇團成員都有過類似經驗,也都甘之如飴。

汪兆謙說,「希望劇團不是我年少輕狂、一時衝動的東西,是能安身立命的地方」。「阮」在台語是我們的意思,期許劇團是大家的,也成為整個嘉義的劇團。

1367122EFB5D4CA5
arrow
arrow

    jk5upc8qb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